环球时报是什么意思
词条:『环球时报』 |
以上是环球时报的词条读音等信息,下面是环球时报的意思在词典中的详细解释。
◎ 详细解释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
拼音:huán qiú shí bào
词条内容:《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原名《环球文萃》,创刊于1993年1月3日。2006年1月2日《环球时报》正式改为日报。这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己采写的国际新闻日报。
简介;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
出版周期:一周六报
出刊日期: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邮发代号:1-180
编辑出版:环球时报社
单 价:0.95元
国内统一刊号:CN11-0215
《环球时报》(原名《环球文萃》) 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创刊于1993年1月3日。从2006年1月起,《环球时报》已改为日报,每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星期一至星期四16版,星期五24版,零售价一元,订阅价平均每份0.9元。
环球时报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刊发的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经常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编发通稿,并多次被世界知名报纸转载。
《环球时报》最高发行量达200万份。根据读者调查,每份《环球时报》平均有5个人看。这样,不包括网上受众,《环球时报》至少拥有近千万读者。从2001年5月开始,《环球时报》开始在飞机上发行,2005年,单期航空发行量已经达10多万份。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组织的评选中,《环球时报》被评为飞机上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第一名。
《环球时报》还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刊发的文章经常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编发通稿,向世界播报。如《环球时报》发表的独家新闻《金正日接班》、《中国通谈克林顿(专题,图库)》、《我亲历中国使馆被炸》、《中国力促朝美和谈》、《大陆抓了美籍台湾间谍》等重要文章,都曾被美国《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金融时报》,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环球邮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日本《朝日新闻》,韩国《东亚日报》、《朝鲜(专题,图库)日报》等世界知名报纸转载。
环球时报单期日发行量104万份,环球时报是一份以敏锐的视觉角度报道新闻,是读者群喜爱阅读的报纸,读者均以中青年读者为主,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和专业人士,都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读者群体;环球时报一直坚持广告高品位,发展形象较好的品牌客户,拒绝刊登虚假广告和误导读者的广告,增强了报纸的广告可信度,为客户营造良好的广告环境,促进高端品牌客户的形象推广。环球时报作为中国海外发行的报纸,对读者有着不一样的喜爱程度,是读者们第一时间阅读到全球新闻的最快、最准确的媒体。
英文版;《环球时报》英文版4月20日创刊,英文环球网同时开通。这是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人向世界表达自己又多了新的媒体渠道。《环球时报》英文版不是该报中文版的英语翻译版,而是一份有独立采编队伍的英文报纸。但该报将保持与《环球时报》中文版总体上的风格一致,秉承客观、敏锐、对敏感问题不回避的报道传统,向世界展示丰富、复杂、变化的中国,以及从中国人的视角报道世界,传递中国民众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 《环球时报》英文版每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一周出版五期,与该报中文版同步。该报英文版每期将有两篇文章,与同日出版的《环球时报》中文版的两篇文章相互直译,以帮助中国读者学习英语,帮助外国读者学习汉语。读者可以同时购买《环球时报》中英文版对照阅读,提高英语及汉语能力。
据介绍,《环球时报》英文版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开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5个印点。英文环球网网址为http://en.huanqiu.com和http://www.globaltimes.cn。该网实行24小时即时内容更新。
办报宗旨;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现在,这个方法已经成了各家报纸普遍采用的常规做法,可见,大家都很认同这种采访的效果。
其次,在技术上,《环球时报》努力把文章做得通俗易懂。最近这十几年,国际新闻的读者群有了很大变化。十几年前,中国人把国际新闻看成阳春白雪,看成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所以不要求它通俗易懂。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跟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在今天对我们产生了很实质的影响,过去毫不关心国际新闻的人群,在今天成了国际新闻的典型读者。过去中国有几个人关注国际油价?可现在,有车族一听油价上涨就发慌。面对大量的普通读者,国际新闻一定要降低门槛。所以《环球时报》尽量把标题起得一目了然,把文章写得通俗生动,把版面做得美观大方。我们还介绍一些基本的国际知识,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最后,在手段上,《环球时报》大力夯实驻外记者队伍。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日报》的驻外记者。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环球时报》出了特刊,主打文章是请使馆四名记者中惟一幸存者吕岩松写的,绝对独家。吕岩松就是人民日报社的驻外记者。此外,我们还努力发展政治上可靠的特约记者。现在,其他媒体的驻外记者和中国驻外机构的研究人员有不少在为《环球时报》写稿。而且他们都是“熟记者”,就是善于与编辑部合作,了解中国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懂得怎么给中国读者写稿子的记者。即使偶尔一次写得不太理想,他们也可以接受编辑部的意见进行修改。
有了这样一个记者网络,无论新闻发生在哪里,我们基本上都能在现场,或者现场附近找到能满足《环球时报》要求的记者,从而使我们的报道与国内很多媒体区别开来。这已经成为《环球时报》的核心竞争力。但我们知道,《环球时报》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仅靠现有的记者力量还不够。我在美国采访时注意到,任何一个有几十万人城市的报纸,采编队伍都不少于300人,而且很多是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纽约时报》的采编队伍超过1000人。美国的劳动力很贵,工厂里没几个人,但惟有新闻媒体人数众多,我相信中国媒体将来也会这样。
所获荣誉;“全国被转载率最高的十佳报纸”
“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十大报纸”
“辽沈地区最受读者喜爱的十佳报刊”
2004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04年,《环球时报》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最具公信力的新闻类报刊”,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04年,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评为“飞机上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第一名”
2005年4月,《环球时报》被人民网、史坦国际、福布斯主办的“中国传媒投资年会”评选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报纸类第二名。
政治特色;《环球时报》因报道立场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利益,而並非坚守媒体客观度,所以受到一些中国民众的质疑与争议,但反对者认为《环球时报》是一份维护中国政府权益的客观性国际报纸。
《环球时报》对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较为关注。在解读中国外交政策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因《人民日报》在全球各地派驻人数众多的特派或特约记者,《环球时报》也以此为独家特色资源,加以利用。使之刊发的文章受到中国大陆与海外同行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