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是什么意思
词条:『六尺巷』 |
以上是六尺巷的词条读音等信息,下面是六尺巷的意思在词典中的详细解释。
◎ 详细解释
六尺巷
六尺巷
拼音:liù chǐ xiàng
词条内容: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部,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其名称源自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老家与吴姓邻居的邻里相让典故,六尺巷遗址作为胜迹已载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是中国安徽省桐城的一处历史名胜。
简介;六尺巷
六尺巷图册
六尺巷,位于东经116度95分,北纬31度05分左右,地址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它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也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来历;张英题诗
张英题诗图册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张家人于是飞书京城,希望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阅过来信释然一笑,挥起大笔在回信上题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收信后于是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间却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六尺巷”的故事绵延至今,不仅是中华民族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更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2]
启示意义;六尺巷六尺巷图册六尺巷的故事说明,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 ,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的精神净化。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
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现今社会一些官员公然违规违法、以权谋私,置社会的道德法律于不顾,可谓相形见绌。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才能无愧于心,不辱使命。[3]
领导人相关;六尺巷六尺巷图册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在六尺巷视察时,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吴仪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2014年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六尺巷。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安徽桐城“六尺巷”。告诫为官当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