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语词典 >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是什么意思

词条:『湖南大学』  
拼音:hú nán dà xué

以上是湖南大学的词条读音等信息,下面是湖南大学的意思在词典中的详细解释。




◎ 详细解释
湖南大学

 拼音:hú nán dà xué 

词条内容:湖南大学是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著名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时势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历时千年、弦歌不绝,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1903年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先后经湖南高等学堂、省立湖南大学、国立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等时期,沧桑砺洗、春华秋实。深刻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学校概况
(图)湖南大学办公楼
湖南大学办公楼图册
湖南大学由原湖南大学与原湖南财经学院于2000合并组建,2002年原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又并入,现任书记是刘克利教授,校长是钟志华院士。
湖南大学设有29个院系,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17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个专业学位授权, 59个本科招生专业;建有14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部、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建筑、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分析化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保险精算等专业在国内均有很高的知名度 
历史沿革;公元976年,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正式开始办学。历经七毁七建,建筑保存至今。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与原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成立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大学堂,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合并,在旧址上成立新的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民国改元,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3页)。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编撰的《形势第一》对校址岳麓山的地势,《建制第二》对校产岳麓书院的所有建筑以及作为前身的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揭示第四》对岳麓书院全部重要揭示,包括讲堂揭示,斋舍揭示,膳堂揭示,均详细述载和书录,作为校史和学校教育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并称:“一切仍之。”(第2页)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图)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图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校并入湖南大学,组成文艺、社会科学、教育、财经、自然科学、工程、农业等7个学院、25个系,成为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国立湖南大学被撤消。但之前一些调整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国立湖南大学的各专业系科去向如下:
1950年4月,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调往武汉中原大学,同年4月,工程学院水利系师生调往武汉大学。1951年3月,农业学院调出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组成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工程学院矿冶系和矿冶研究所师生调往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同年11月工程学院化工系师生调往广州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10月前从国立湖南大学调出去的各院系师生陆续离校的是: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生物,文学院的中文(部分),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等6系325名学生和13位教师于10月2日出发,前往武汉大学。10月3日,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师生部分去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去武汉大学。
财经学院的会计、统计、企业管理、财政金融、合作等系师生527名去武昌中南财经学院。文教学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等系,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师生调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文教学院外文系大部分师生、历史系一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地理系大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去河南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政治、法律两系师生调往武昌中南政法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学院的电机、机械两系师生及有关实验设备全部调往武昌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学院的土木结构组、电机系的电机组共7位教师和135名学生调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院矿化专修科师生调中南矿冶学院。师范专修科的地理师生调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土木系师生全部调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国立湖南大学与其他一些大学的土建专业合并组建的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在原国立湖南大学原址成立。
(图)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图册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湖南工学院复名为湖南大学,增设了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向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1960年,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成立了长沙铁道学院。1964年再度调整为工科大学,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后来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础。1978年后,在保持工科优势的前提下,加强了理科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文科,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2000年原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2002年湖南省计算机专科学校并入,组建新的湖南大学,文科力量尤其是经济学科得到极大的增强,成为真正的综合性大学。
人才培养
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稳步推进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实施了“两班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李达实验班 :学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100名同学进入李达实验班学习。分李达自然科学实验班,李达社会科学实验班、李达人文科学实验班。实验班实行“2+2”的培养模式,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三年级进入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行淘汰制,一年后考核不合格者淘汰至原专业学生班;两年后,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在相应学科门类中选择专业;保送研究生比例为合格学生的50%。
湖南大学本硕连读班 :为了适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缩短优秀人才的培养周期,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激励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该校在土木工程、化学、车辆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四个本科专业实行本-硕连读培养。对于第一志愿报考土木工程、化学、车辆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且高考成绩位于前列的考生,择优选拔100名(每个专业不超过25人)考生实行本-硕连读学制。
大学生创新训练[SIT]计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本科生及早参与科研训练、接触社会实际、锻炼创业才干,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创新训练(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SIT])计划 ,已形成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在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表四个专业实施。
“访学”计划:即“第二校园经历计划”。与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等高校合作,互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对方优势专业学习一年,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教育经历。
士英计划 :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加强优秀学生本科、硕士阶段的贯通培养,推行“士英计划”。以湖南大学原校长、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家柳士英先生的名字命名。在本科第五学期(五年制第七学期)选拔部分优秀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选拔人数不超过学生所在年级当年实际招生人数的3%),进入导师科研团队,提前科研实践和创新体验。学生原则上在第七学期(五年制为第九学期)直接推荐为校内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本科生
学校每年面向全国招收5000名左右普通本科生,在新生中将推行以下培养教育举措:实行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允许学生提前一年或推迟两年毕业;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在学院或导师指导下选课,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允许优秀学生或确有某方面专长的学生申请转专业;允许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申请修读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高考直录取100名优秀新生进入本硕连读班;入校新生选拔100名优秀进入李达实验班;150万专项经费直接资助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亿元项目打造大学生创新平台。
“千年学府”继承了“爱国务实”的教育传统,坚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好,历届毕业生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居湖南省高校第一。各层次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强,深受招生单位和导师的欢迎。首届全国10名优秀发明企业家中,有2人是湖南大学的毕业生;1999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基础性研究一等奖及高新技术开发一等奖的获得者中,均有1名湖南大学的毕业生。
研究生
(图)岳麓书院一角
岳麓书院一角图册
湖南大学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湖南大学原工科研究所矿业部就开始招收研究生。自一九七八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共招收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并致力于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一贯坚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始终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2000年11月,湖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成为全国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56所研究生院之一。经过长年的发展和“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建设和近几年加大学科建设的自我投入,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2年在籍研究生近12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3000人,硕士研究生近9000余人,在校研究生除积极参加所在学科、专业的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组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并多次获奖,已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留学生
湖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1998年,[2009年与]外国语学院合并成立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学院教学软硬件条件达到一流水平,并蝉联“全国十佳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称号。留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涵盖所有专业大类,学历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和进修生。学院拥有包括一批资深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内的任课老师百余人,含外籍教师15人,其中85%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开设各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18个。2011年3月,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中南地区设立的首个“国字号”出国留学培训基地落户湖大,进一步有力促进了学校留学事业发展。
校园文化
校歌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湖南大学校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省立湖南大学时期。为湖南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胡庶华先生(从1932年至1949年三任湖大校长)作词,由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音乐家、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萧有梅先生作曲。作为学堂音乐的产物,歌曲本身运用文言文作词,配以大气磅礴的旋律,气势浑宏;倡导继承传统、兼顾欧美之长,表达了一代有识之士的强国主张和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校训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1917年岳麓书院改制时期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时,校长宾步程先生提出;其撰写“实事求是”匾至今仍悬挂在岳麓书院讲堂。
作为校训,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传统和治学理念;也是千百年来,岳麓书院奉行的“务实”“经世致用”精神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曾数度寄居于岳麓书院,当时书院内的“实事求是”匾对其产生了影响,“实事求是”后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书院又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将其列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对优秀传统的承扬。湖南大学的所在地长沙市,曾经评选过“长沙精神”,最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入选。
校风
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博学 即“博于问学”:要求师生在治学上广播、深远;也是岳麓书院“博学之,审问之”的教学特色。
睿思 即“明于睿思”:要求师生达到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开放性;也是岳麓书院教学传统中中思 考的特色和要求。
勤勉 即“学而不厌”:提倡学生有勤奋刻苦的奋发精神,要求教师潜心学术,乐于奉献;也是岳麓书院学规的主要要求。
致知 即“格物致知”:要求师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达到“明德”“明理”的目的;也是岳麓书院“务实行”“重实践”的治学传统和湖湘文化“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特色。
校徽
以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上门为中心,以葱郁翠流的岳麓山为背景,象征着湖南大学这所“千年学府”,千余年来始终兴学不衰,弦歌相续。中心圆的上方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手迹,下方为湖南大学的英文字母。正下方的飘带上两组数字“976”、“1926”,分别为岳麓书院诞生时间和湖南大学正式定名时间。两侧共计十四瓣枫叶,代表当时(即1986年)湖南大学设立的14个系。
其他
(图)研究生宿舍
研究生宿舍图册
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员会
湖南大学共青团是湖南大学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多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以“服务大局,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寻求突破”为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立志成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学校各项事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湖南大学学生会
湖南大学学生会是在校党委领导下的全体同学的群众性组织,是湖南大学全体同学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 它维护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利益,反映并努力解决同学当中广泛的合理要求。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与帮助。
湖南大学学生会的宗旨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团结和依靠全体同学,充分调动同学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党、团组织和广大同学的支持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文体活动。
爱晚红枫-湖南大学影响力最大BBS
爱晚红枫学生网是湖南大学学生自主筹划、创办、运营的非营利性网站。从创办时单一的BBS发展成为集论坛、网刊、博客为一体的具有门户性质的人文社区。网站始建于2004年7月1日,网站建设至今,现日均浏览量50000~70000,最高时达到10万,日均访问量5000~7000,注册会员达140000余人,是一个的较大规模的高校学生网站。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顶部
©2009-2019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