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语词典 > 铛铛车
铛铛车是什么意思

词条:『铛铛车』  
拼音:chēng chēng chē

以上是铛铛车的词条读音等信息,下面是铛铛车的意思在词典中的详细解释。




◎ 详细解释
铛铛车

 拼音:chēng chēng chē 

词条内容:铛铛车(diangdiang)是老北京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因为它的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只要一踩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铛铛”的声响,提醒行人闪避车辆。1958年,前门有轨电车停运。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按照计划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重新开通。
名称由来;铛铛车在老北京居民的嘴里,有轨电车被称为铛铛车,发音为“diangdiang”,尾缀是北京土话的儿化音。因为老北京的街道狭窄,有轨电车又多在繁华商市区行驶,轨道上有时经常有身挑肩扛的人占道走路,站立驾车的司机,不断地用脚底踩动铃铛,发出铛铛声,以提醒行人和其他车辆避让。铜铃的响声就如同当今的汽车喇叭的作用。老百姓以声取意,众口一词,终至约定俗成,相沿成习,便用铛铛车当做有轨电车的代名词了。所以1936年出版的《国语词典》中,专门列出“铛铛车儿”词条,正式的解释即“电车之俗称”;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词典》里,也还保留了这个词条和释义。
按照电车公司最初设计,机车、拖车的车身在国内制造,由裕信营造厂承办,车盘是向法国公司购买。车身与车盘在国内组装,这些电车从1924年陆续投入使用。北京有轨电车使用的法国车辆型号是标准21E型,机车车身长9.42米,宽2.1米,高3.17米,标准定员52人,2轴4轮,制动方式为手闸。拖车车身长8米,宽2.1米,高3.06米,标准定员47人。这种车型从1924年起,到1950年底,始终是北京有轨电车的主要车型。这些电车虽然是从法国引进,但型号落后,质量低劣,使用十分不方便,且极易损坏,比如车门夏季用铁栅门,冬季用双折木门,乘客稍挤就关不上了。
最初,有轨电车车身为木制结构,座椅是一块木板,简陋又不舒适。民国二十九年,对车辆改良,座椅改用漆布,椅子中间用旧棉及滑秸等做椅垫,并将原装的藤拉手改为皮条及化学磁圈,车内外增加电灯照明。
建造历史;建设情况早期的铛铛车北京有轨电车早在19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1880年,英国人开始修建从北京到奉天(沈阳)的铁路,清政府认为火车有碍皇城风水,不准火车进入城区。于是,北京市的第一座火车站就建在了永定门外的马家堡。为了使北京城与铁路线连接起来,开发商便修建了一条从永定门到马家堡的有轨电车,全长15公里;1900年义和团拆毁了铁路,电车也被砸烂了。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十余名民族资本家,筹备组建北京华商电子有限公司,承包了北京内外城有轨电车线路的铺设和安装工程。
电车工程于1922年3月20日正式开工,1924年12月竣工,17日在天安门前举行运行典礼。按照当时北京《晨报》报道:“典礼毕,有中外来宾数百人,分乘8辆花车,以天安门为起点,经东单、东四、北新桥,过后门(地安门)、太平仓(平安里),经西四、西单到天安门,绕行一周。下午二时起,除8辆花车外,另加4辆普通车,共12辆车绕行全线。车上乘客异常拥挤,沿途观者亦人山人海。次日,12月18日正式通车。由前门起,经天安门、西单、西四、新街口至西直门,全长约9公里,往返行驶有10辆有轨电车。车票分为头等、二等,按大洋计价。这条有轨电车线路定为“红牌筹备组”1路。
经过几年时间,北京的有轨电车发展到了六条。第一路,由天桥至西直门,站牌为红色;第二路,由天桥至北新桥,站牌为黄色;第三路,由东四至西四,站牌为蓝色;第四路,由北新桥至太平仓,站牌为白色;第五路,由崇文门至宣武门,站牌为绿色;第六路,由崇文门至和平门(后改为菜市口),站牌为粉色。
发展;铛铛车1924年12月17日,北京的第一条有轨电车于在前门正式通车。当时,共有10辆有轨电车往返于前门至西直门之间。一直到解放前,北京的有轨电车线路发展到7条,车的保有量达到103辆。前门有轨电车最早采用法国样式,之后也用过日式和国产电车。1958年,前门有轨电车停运。2008年年初,改造中的前门大街按照计划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得以重现京城。
运营情况;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从西直门经新街口――西四――西单――天安门到前门。全长约9公里。后延长到天桥。以后又陆续开通了几条有轨电车。为了方便不认字的市民乘车。那时的路牌分别使用不同的颜色。最先开通的1路是红牌。以后陆续开通的二路(黄牌)从天桥,前门,东单,东四至北新桥。三路(蓝牌)从东四,东单,中山公园,西单至西四。四路(白牌)从北新桥,地安门至太平仓。五路(绿牌)从宣武门,中山公园至崇文门。六路(黑牌)从崇文门,瓷器口,水道子,过街楼,珠市口,虎坊桥,至和平门(后改至菜市口)。虽然当时电车行驶的速度只有15至20公里,但比起马车还是快的多。
早期运营;早期的售票员
车上的服务员,如:司机、售票员,有的还上来查票员都是男性,身穿蓝布制服,头戴蓝色加沿帽子。机车上两个售票员,拖车上一个售票员。机车有前后车,拖车中间一个门。机车是后门上前门下,拖车是先下后上,秩序井然。其余各路都是一个机车。
售票员在肩头上挎一个黄色皮袋子。铜元、铜元票、毛票都放在里边。他们卖的车票,各段有各段的颜色,放在票板上,和现在一个样,用红蓝铜笔一画,交给乘客。
从前的电车上,很少乘客都挤在门口儿,让里边空着许多,是售票员随时维持车里秩序。每一路车在机车前上顶都有个木牌标明哪一路,在司机上面有一块一尺多长、四寸宽的玻璃小阁,如第二路向北开,标有北新桥三个宇,如开往天桥,司机举手一摇就摇天桥两个字,回场车有回场两字。每天早晨五点半出场,下午晚间十点半以后回司机和售票员都很艰苦,每天早班在夜间二三点就得步行到场,回厂后步行回家。那时是没有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
查票员又称稽查员。高级查票员是毛料制服,袖口分等级,有一道或二三道红线。在车开行时候,中途上来查票。
受政治影响发展受限
“七七事变”后,在敌伪统治下,由于物价上涨,电车公司入不敷出,车辆损毁,无力修理,车辆也已陈旧。伪北京市政府曾贷款救济,由日本购进机车数辆。
铛铛车;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的三年中,官兵坐车不买票,物价飞涨。电车公司员工无法开支,靠向银行贷款维持。车辆老旧,无力修复。直到1948年,全市电车日出车仅有几辆,而且拥挤不堪。老幼妇孺很难挤上,青年人都从窗口进入。拖车后边有人,车顶也有人。这时电车公司,就要倒闭了。
建国后发展
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开始恢复市区交通,召回离场员工,日夜抢修车辆。电车公司恢复了新貌,日出车达百辆,并把第二路由北新桥延长到东直门。修造厂工程师们对以前进口的8轮车进行分析,取其所长,设计成功52式8轮有轨电车。这种车与法国车的不同之处是车身更长,为12米,宽和高也有所增加,标准定员数也增加至70人。司机是坐姿驾驶。这种型号电车行车更平稳,震动小,有6个车门,一级踏步低,乘客上下方便。 
有轨电车最初时车身是棕色的,从民国二十五年开始,逐步将车身改为绿色。解放后,除8轮有轨电车外,其他的车身均改为下半部棕色,上半部米黄色。新研制成功的52式8轮有轨电车的车身颜色则是上部为米黄色,下部为深红色,颜色鲜艳的有轨电车伴随着“铛铛”的声音,穿梭在城市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50年3月6日,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北京开辟真正的环路车,左右环对开,左环:由平安里经西单、东单、北新桥、地安门返平安里,右环方向相反。 
环路车1959年3月10日停驶。1956年7月10日为配合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建设工程,新开辟第八路,由西直门经西四、西单、司法部街、前门、天桥一巷、红桥至北京体育馆,第八路1958年10月4日停驶。 
由于都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市内有轨电车更换了无轨电车,当当车的铃声从此便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
原地重现
“铛铛车”重回前门大街
2007年8月7日,“前门一号”和“前门二号”,两辆由地铁车辆厂自行研发生产的“铛铛车”在前门大街恢复行驶。车身长约10米,重达20吨,车顶为灰色,以车窗为分界线,上半部分车身为乳白色,下半部分车身为红褐色,车轮采用仿古做法,整个车体都透着“古香古色”。 “前门一号”和“前门二号”在前门大街上的行驶距离为800米,时速为5公里,单程大约10分钟。 
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奥运会前夕,北京市对前门大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老北平前门大街鼎盛时期的风貌。除了恢复有轨电车之外,正阳桥五牌楼依照文字和历史照片记载在原址上进行了原貌复建,大街两侧的很多老字号正在恢复历史上由状元或者皇帝提的牌匾。同时,九尺宽的白石御道也再现前门大街中央。 
新铛铛车还采用了多项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为了方便乘客乘车时收看新闻、时事,安装了移动电视;为了方便残疾人上下车,加装了轮椅渡板,设置了残疾人席和残疾人扶手;为了降低车内噪音,地板采用了新型环保材料-泡沫铝地板。 
现在这两辆车的名字分别叫“前门一号”和“前门二号”。在全长840米的轨道行驶单程不到10分钟。启动后设五牌楼和珠市口两站,在月亮湾处两条“八”字型轨道分别向东西转弯,是专门维修用的轨道,轨道采用了树脂固定技术。 
目前,北京有资格驾驶此车者只有7人,两位为交警部门教官,5位为天街公司驾驶员。车票价定为20元人民币。经区政府批准,0号车票由崇文区档案馆收存,1号票由前门历史博物馆收存,启动之日售票从2号票开始。铛铛车运营的时间为早9时至晚10时,冬季至晚9时。
历史影响;北京电车业的兴起,让人力车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引起了人力车夫的不满和愤恨。1929年10月22日中午,数千人力车夫手持洋镐、木棍、铁锹等物,在西单等地集结。在晚上7点左右,洋车夫们在东西南北城一起动手,开始砸电车。他们冲上电车,把玻璃、灯罩、座椅、车门一一砸碎,甚至把整个电车翻到。这次行动共砸毁电车43辆(当时北京一共仅有60辆电车),拖车20辆,电车站阁子5座,轨道岔子10余处,各种物件300多件。电车司机和售票人员受重伤者14人,轻伤10人。当局派出军警对洋车夫进行镇压,抓捕人力夫1200人,关押数日后释放,对其中带头闹事的4人枪决。
“铛铛”车基本上都是穿越城市最繁华地区,所以“铛铛”车的开通,还引起一件大事,由于“铛铛”车所过之处要铺设铁轨,架设电线,有轨电车运行线路要经过繁华的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时,由于这两座牌楼年久失修,势将倾毁,与电车工程之间有殊多窒碍,电车公司就以安全为由,1923年要求拆除东、西单牌楼。获得批准后,于1923年7月拆卸东单牌楼,10月拆卸西单牌楼。本打算拆后改建,没想到拆时容易,建时难。最后竟以此处为交通要冲,车马日繁,无重建牌楼之必要而不了了之。重建牌楼的资金,也被电车公司用于购置车辆了。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顶部
©2009-2019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