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语词典 > 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什么意思

词条:『假日经济』  
拼音:jiǎ rì jīng jì

以上是假日经济的词条读音等信息,下面是假日经济的意思在词典中的详细解释。




◎ 详细解释
假日经济

 拼音:jiǎ rì jīng jì 

词条内容:假日经济(Holiday Economy)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 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
概念;假日经济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面对这一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可将假日经济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
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到,“假日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更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1]
成因;出现背景假日经济在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它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通过对公众假期的利用、协调、引导、服务与消费等,影响或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活动,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假日经济是伴随着中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1999年9月,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假日经济由此产生。
出现原因
黄金周;假日经济在中国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过到500至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的时期。199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已达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达1000美元,可以说中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期的门槛。
2、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 
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时间,全年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日消费情况的好坏,决定了一年消费市场的阴晴。
3、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传统道德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短缺经济”下的艰难生活使大多数中国人重积累,轻消费,尤其无暇顾及精神消费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实际上,这是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档品、基本生活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下降,用于高档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将大幅增加。伴随着中国迈入“相对过剩经济”时期,在政府和媒体相关措施的影响下,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没有这一点,“假日经济” 是无从谈起的。
4、中国大多数市场进入买方主导态势,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
特征;假日经济的特点:集中消费
假日经济是因为人们节假工余时间集中的、多样的、综合性消费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假日经济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变型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假日经济的特征表现在:
1、发生的时间特征明显,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
2、来到的突发性与阶段性,现象是井喷式洪流;
3、消费群体的广泛性,几乎凡是有闲暇的人们都有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
4、指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就是说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
5、消费档次的多层次性,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标准;
6、消费目的的多样性,即以不同精神或物质取向为目的的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消费形式。
范围;产业体系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行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
节日组成
假日经济包括了三部分:
1、大节日经济:即“五一”、“十一”、春节的消费。
2、小节日经济:指元旦、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消费。
3、双休日经济
在以上三者中,由于“五一”、“十一”、春节这三个节日放假时间长,消费量大,所以成为假日经济的主体。
积极作用;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中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 节假日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并带动了诸如交通、通信、银行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对于拉动内需有着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现象1、集中消费 
假日经济;假日消费使淡旺季更加分明。在假日旺销的同时,非节假日的清淡已露端倪。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往往在节假日开展低价和折扣促销,一时间消费者蜂拥而至,节后又迅速萧条。集中消费并非理想,假日集中消费破坏了市场的均衡,使得市场暴冷暴热,尤其是交通、旅游、娱乐、饭店的容纳量不像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没有“蓄水池”可以调节,难以适应集中消费的状况。  
2、淡旺季分明
“假日经济”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刺激消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但是存在许多不足。比如,“五一”节前夕,许多旅行团由于定不上车票和旅馆不得不办退团手续;包括北京在内的旅游城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人潮如海,扫了不少游人的兴致;由于游人太多,北京的颐和园公园为了保护文物不得不关闭了一些景点。看起来,“假日经济”人气不旺不行,太旺也麻烦。
3、公众资源压力增加
因为放长假,中国骤然间了产生对交通、道路、旅馆、旅游景点、垃圾处理能力、甚至厕所等设备的大量需求,而这些产品又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可以生产出来的,自然就会出现种种不尽人意之处。
原因;1、从“五一” 、“十一”长假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看,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政府对公众如何度假和“假日经济”阶段到来的政策准备不足,信息发布指导迟滞,部门之间欠缺协调;
2、商家心理准备也不充分,与节假日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与需求脱节,硬软件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均不能密切衔接,错失不少商机;
3、消费者则从众的消费行为明显,集中在旅游、购物、餐饮与娱乐等活动,形成需求的高度集中,为“卖方市场”创造条件而令消费者自己处于被动地位。[3]
假日经济 - 转变
消费投诉的增多,消费休闲活动质量的下降,对于这种靠全民集体放大假拉动消费的做法也是质疑声不断,引发学者专家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积极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也有人提出 “藏富于民”是刺激消费的根本,健全各项公共服务体制才能真正激活内需。
2007年末,经过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这样,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截至2013年,每周的双休日,再加上“大春节”、“大国庆节”和四个“黄金周”,一年当中,假日已达114天。这就是说,人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这为大众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顶部
©2009-2019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